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生活 > 正文

侗族习俗(2023已更新)湖南风俗

2023-03-29 20:53:53生活

简介说起侗族的风俗习惯,会有不少人想要了解,那么下面来看看侗族的风俗习惯的有关内容。侗族习俗1、节日:侗族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

说起侗族的风俗习惯,会有不少人想要了解,那么下面来看看侗族的风俗习惯的有关内容。

侗族习俗

1、节日:侗族一年中的各种节会活动不下百处(次),仅黔东南侗族地区一年之中就有各种节会活动84次。有全民族普遍过的节日,也有一村一寨、一族一姓的节日。春节、活路节、尝新节、三月三、林王节、牛神节、芦笙节、花炮节、大雾梁歌节、四十八寨歌节、斗牛节等节会最为隆重。节日的内容广泛,涉及时令、生产、祭祖、信仰、姓氏、英雄、爱情、娱乐、体育等。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,侗族还有清明、端午、中秋、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。

2、婚恋: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。每逢节日,农闲或劳动之余,姑娘和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唱歌游玩,用歌声来播种爱情的种子。这种社交活动南北地区有所不同,北部地区是白天在山坡上进行,称为“玩山”或“赶坳”,聚会的地方叫“花园”;南部地区通常在晚上的家中进行,男方称“走寨”,女方称“坐夜”,习惯称为“行歌坐夜”。侗族的婚姻,一般都经过“说合”、“订婚”、“迎娶”等过程。北部地区还有“讨八字”的习俗。解放前,曾流行姑舅表婚,姑妈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为媳。女子婚后有“不落夫家”的习俗,婚后新娘即返娘家,遇有农忙、节日或重要事情,接回夫家住数日后又返娘家,有的往返数年,直到怀孕生子后才长住夫家。

3、丧葬:侗族丧葬实行土葬。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坟山,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则埋于僻静的荒野。贵州从江和黎平一带过去有“停棺待葬”的习俗,人死入殓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,等待本房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人都死后,才一同择日安葬。

4、侗戏:侗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,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。侗戏台步简单,动作纯朴,曲调唱腔多样,由贵州黎平腊洞的吴文彩(约1798-1845年)首创,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发展至今,有民间戏班近500个,传统和现代剧目近千出。

5、诗歌:侗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,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,题材广泛,情调健康明朗,比喻生动活泼。抒情歌优美细腻,真挚热情;叙事歌委婉曲折,含意深长,是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湖南风俗

方言文化、节日文化、嫁娶文化、饮食文化。

1、方言文化: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,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、西南官话、赣语、客语,另外还有湘南土话、乡话这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。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,土家语的龙山土话、保靖土话、孟兹话、侗语、勉语以及壮语。

2、节日文化: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,全国56个民族,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。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、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,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、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。

3、嫁娶文化:湖南是多民族省份,有汉族、土家族、苗族、瑶族、侗族、白族、回族等51个民族。其中世居的有汉、苗、土家、侗、瑶、回、壮、白族等9个民族,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、湘南和湘东山区。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,姑娘在出嫁时要唱“哭嫁歌”,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“发轿歌”,新婚夫妇进了洞房,歌手就唱“贺喜歌”和“拜客歌”。

4、饮食文化:湘菜,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。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。湘菜历史悠久,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,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。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,气候温暖,雨量充沛,自然条件优越。湘西多山,盛产笋、蕈和山珍野味;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,家牧副渔发达;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,素称“鱼米之乡”。

贵州饮食文化

贵州的饮食文化如下:

贵州人好饮酒,过去几乎每户都会酿制低度米酒,民间称夹酿酒或晃荡酒,用以自饮和待客。贵州人普遍爱吃辣椒,民间有湖南人不怕辣,四川人辣不怕,贵州人怕不辣的说法。贵州人日常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,喜吃糯食,每逢年节打制糍粑、耳块、蒸黄粑,吃法分烧吃、煮吃、煎吃、炸吃等,有的还以煮熟后之汤圆或糍粑,放在炒熟捣细的黄豆粉内反复翻滚,入口亦别有滋味。贵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、侗族有制作腌鱼、腌肉的传统,其制法是将新鲜猪肉或鱼类和蒸好的糯米饭,一样一层地装入坛内,密封储存,数日后取出食用,略带酸味,十分鲜美。贵州彝族住地多高寒山区,主食以玉米、荞、麦为主,副食除一般菜蔬外,爱吃酸菜煮红豆汤。

红兴隆有多少人口

34万(2008)。

红兴隆管理局位于三江平原中南部。东西长330公里,南北宽170公里,海拔在40米到800米之间。区域东临乌苏里江,西至倭肯河畔,南靠完达山,北涉松花江、挠力河。所属十二个农场土地与三市八县的土地穿插交错。辖区控制面积9650平方公里,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较大的垦区之一。红兴隆是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,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源地,是黑龙江垦区红色根据地。

民族:红兴隆管理局居民属移民性质,全国各地、各民族居民迁移于此,人口最多为汉族,其次为满族、朝鲜族、蒙古族、回族、苗族、壮族、彝族、布依族、侗族、赫哲族。由于民族杂居在一起,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基本一样,只有回族还保持着少量的风俗习惯。友谊农场六分场是朝鲜族的聚居地,仍保持朝鲜族的风俗习惯。家庭以3口之家居多,即一对夫妇一个孩,过去那种几代同堂的家庭已不多见。

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

1、是壮族的节日。也是广西壮族、汉族、瑶族、侗族、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。

2、广西“三”不仅是歌节,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。那一天,桂西崇左、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。所谓扫墓,就是各家、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。

3、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“参坟”,或“碑坟”。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、最庄严的节日,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,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,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。

4、“三月三对歌”是我国许多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,其中以广西最为盛行,“三月三”是该区壮族、侗族、布依族、苗族等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,每年专门举办规模很大“三月三”歌节。“三月三”歌节又称为“歌婆节”、“歌圩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