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观察 > 正文

道德经原文版(《老子》跟《道德经》是同一本书吗)

2023-09-25 08:36:19观察

简介道德经原文版?上篇:《道经》1 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

道德经原文版?

上篇:

《道经》

1.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(jiao:四声)。
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〖解读〗

2.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
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,恒也。

《老子》跟《道德经》是同一本书吗?

是同一本书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,所以有些地方有差异。

1、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

2、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老子》

3、汉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

4、古今名人注解版本

5、其他版本

道德经,名词解释?

道德经释义:

书名,即《老子》,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为其时诸子所共仰,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(李耳)所撰写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

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

文本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。

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

道德经里面最经典的名句?

1、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

——《老子·道经·第八章》

大意:

真正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,因为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。

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,当我们也能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话,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。

2、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

——《老子·德经·第六十三章》

大意:

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,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,把事情看得太容易,势必遭受很多困难。

如果我们很轻易的像别人许下诺言,那么我们能够兑现的诺言肯定很少。

而如果我们将事情看得太容易的话,那么没有准备之下的我们肯定会受到很多挫折。

3、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。

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
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——《老子·德经·第六十四章》

大意:

让我们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,也是生长于细小的萌芽。

而九层的高台,也是筑起于每一堆泥土。

千里的远行,也是从我们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。

所以,不管任何时候,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。

4、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
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

——《老子·道经·第三十三章》

大意:

我们能了解、认识别人,这叫做智慧,能认识、了解自己这样才算聪明。

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,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真正的强者。

其实,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

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,我们多少次被困意给打到。

5、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
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——《老子·道经·第二十二章》

大意:

不自我称赞,反能显明;不自以为是,反能是非彰明;不自己夸耀,反能得有功劳;不自我矜持,所以才能长久。

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。

简单来理解,就是我们如果不将别人当成敌人,与他相争的话,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争了。

6、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

——《老子·德经·第四十三章》

大意:

天下最柔弱的东西,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。

以柔克刚的道理我们不难理解,但是当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却很难。

7、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

——《老子·德经·第八十一章》

大意:

善良的人不自我辩解,自我辩解的人不善良。

可能大家不是太理解这句话,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,行不言之教,为善之人不讲己是善,而到处炫耀唯恐大家不知道这是善的,这样反而就不善了。

8、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
——《老子·德经·第六十四章》

大意:

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,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

现实生活中,总有人到快结束的时候,反而没有刚刚开始的时候慎重,结果导致事情的失败。

9、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

——《老子·德经·第六十章》

大意:

治理大国,好像煎烹小鱼。

其实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,可是为什么还做不好呢?其实很简单,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煎烹小鱼。

所以,如果我们想要运用这些道理,并不是听过之后我们就懂了,而是践行,也就是王阳明说的“知行合一”,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懂得这个道理。

10、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——《老子·道经·第五章》

大意:

人说的话多,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,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,将话留在心里。

其实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,本来他是一番好意,可是最后往往都会落到抱怨。

其中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话太多,说不到重点或者解释的太多,结果反而造成相反的结果。

所以,有时候沉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