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天天知识 > 正文

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的意思(隰朋与鲍叔牙最大区别)

2023-10-16 08:55:44天天知识

简介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的意思?表现了利用老马之智带路,利用蚁封寻水。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,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,不惜向老马

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的意思?

表现了利用老马之智带路,利用蚁封寻水。

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,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,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;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。

管仲,名夷吾,字仲,一字敬仲。

颍上(今安徽颍上)人,出身商贾,生年无考。

隰朋,姓姜,齐国贵族,齐庄公曾孙。

临淄(今山东临淄)人,生年无考。

齐桓公即位以后,拜管仲为上卿(相)。

经管仲推荐,隰朋被立为大行(官名),掌管交际礼仪。

管仲和隰朋忠心辅佐齐桓公,积极推行改革,数年间使齐国强盛起来。

公元前679年,齐国成为春秋时期首建霸业的国家。

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,卒于秦王政十四年(约前281年-前233年),韩非为韩国公子(即国君之子),汉族,战国末期韩国人(今河南省新郑)。

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、思想家,政论家和散文家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后世称“韩子”或“韩非子”,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

代表作《韩非子》(《孤愤》《说难》等选自其中)。

隰朋与鲍叔牙最大区别?

管仲在担任国相三个月时,在国君面前一次性推荐了五个人才。

第一位就是隰朋,管仲觉得这小子知书达理,深知外交礼仪,说话张弛有度,适合进行外交工作,所以,举荐他担任“大行”。

第二位是宁戚,管仲觉得此人是个经营好手,所以举荐他担任“大司田”,称这样能让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增长,且能增添人口。

第三位是王子城父,管仲觉得他是个将才,能在平原之上将将士调度得有条不紊,所以,他能堪当大任,由他来当“大司马”再合适不过。

第四位是宾胥无,管仲觉得他是个司法好手,此人秉公执法从不徇私,所以,让他来做“大司理”非常妥帖。

最后一个,就是鲍叔牙。

此人与管仲之间的恩恩怨怨我们再熟悉不过了,管仲觉得这位老朋友脾气秉性非常直,是当朝为数不多能说真话的人,所以,推荐他来担任“大谏”,也就是言官。

区别:

鲍叔牙太耿直。

管仲对齐桓公不止一次地说过,鲍叔牙这家伙一生清清白白,刚正不阿,在他眼中那些秉性不佳的人根本不值得为伍,鲍叔目所能及全都是别人的过错。

这样的人,眼睛里揉不得沙子,虽然,他适合担任言官,但却不适合担任国相,因为,他根本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。

相比之下,隰朋是个更好的人选。

因为,隰朋擅长效仿古人,又喜欢请教比他能力更强的人,对那些能力、品德不如自己的人也会抱着一颗怜悯之心。

况且,隰朋比鲍叔牙更加聪明。

他明白自己的职责,不会越界处理一些职权之外的事。

故此,管仲觉得,整个齐国唯一能继承自己衣钵的只有隰朋,而不是鲍叔牙。

这些情节,在《春秋》之中已经记载得非常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