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百科 > 正文

拟行路难情感变化(拟行路难中作者为何吞声踯躅不敢言)

2023-09-11 13:11:48百科

简介拟行路难情感变化?1、在题材上,李白的《行路难》,无论在诗题的选择、词句的化用,还是情感的抒发上,都明显地模仿鲍照《拟行路难》其六

拟行路难情感变化?

1、在题材上,李白的《行路难》,无论在诗题的选择、词句的化用,还是情感的抒发上,都明显地模仿鲍照《拟行路难》其六,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慨心情,表现出一种挣脱困境与苦闷的自由精神。

2、在情感上,两人的诗,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。

3、鲍照的《拟行路难》带有慷慨悲凉之气,爆发出顽强的不屈精神和抗争意识,给读者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。

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,李白的《行路难》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,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、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。

拟行路难中作者为何吞声踯躅不敢言?

写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:

吞声踯躅不敢言。

意思是:

声将发又止,徘徊不前,不敢再说什么了。

踯躅,音zhízhú,徘徊不进貌。

鲍照《拟行路难其四》原文:

泻水置平地,各自东西南北流。

人生亦有命,安能行叹复坐愁?酌酒以自宽,举杯断绝歌路难。

心非木石岂无感?吞声踯躅不敢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