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观察 > 正文

天净沙秋朱廷玉古诗赏析(天净沙·秋表达的思想感情)

2023-08-17 00:28:41观察

简介天净沙秋朱廷玉古诗赏析?天净沙·秋原文:朱庭玉庭前落尽梧桐,水边开彻芙蓉。解与诗人意同,辞柯霜叶,飞来就我题红。赏析:起首两句的对仗

天净沙秋朱廷玉古诗赏析?

天净沙·秋原文:

朱庭玉

庭前落尽梧桐,水边开彻芙蓉。

解与诗人意同,辞柯霜叶,飞来就我题红。

赏析:

  起首两句的对仗,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。

“庭前”和“水边”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,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,也在百般寻觅。

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,这两句中的“尽”和“彻”就不留一点余地。

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。

既然是“落尽梧桐”,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;同样,“开彻芙蓉”,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。

枝上萧索,水面凋敝,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,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。

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,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,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。

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,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,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。

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,才会有四、五两句的神来之笔,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

天净沙·秋表达的思想感情?

1.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
此诗中作者先写归巢的乌鸦、溪边的人家,进而写自己只能远离家乡、漂泊天涯,表达了其对家乡的思念。

2.孤身在外的凄凉孤苦。

作者通过枯藤、老树、乌鸦、瘦马、夕阳等景物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,进而表达出作者孤身漂泊天涯的凄苦。

以上就是天净沙·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在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秋日夕阳之下衰败的藤蔓、老树、瘦马等景物,塑造了一幅悲凉的秋日景象,在此基础上引出了本人漂泊天涯的孤苦无依的凄楚。

它是一篇描写秋思的文学作品,受到许多文人雅士的好评和赞许。

例如元代文学家周德清称赞它为“秋思之祖”,明代文学家、史学家王世贞说它是“景中雅语”,近代学者王国维则赞许它是“天籁”。

天净沙秋中描写秋日美景?

一提到“秋”,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、脍炙人口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。

殊不知,元曲中有诸多关于“秋”的作品,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,好比朱庭玉的这首《天净沙·秋》。

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;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;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,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,不舍离去。

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,结尾处用典,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,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。

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。

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,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。

“尽”“彻”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,突出秋天树枝萧瑟,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,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、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。

“庭前落尽梧桐,水边开彻芙蓉”两句对仗描写,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。

他四处寻觅,徘徊不定,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,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。

“解与诗人意同”,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。

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。

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,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。

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,接下来的四、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。

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,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,不舍离去。

这两句与上句的“意同”一样,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,赋予霜叶以生命。

在作者看来,流连在他身上的霜叶具有丰富的生命力,“飞来就我题红”化用典故,写出作者在这萧瑟秋景中所体现出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。

一“辞”一“就”,使全曲的基调为之改变,与唐代刘禹锡的《秋词》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,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为“同调”。

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悲秋伤感的奋起和豪情,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,同时词句恰到好处的运用,也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