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观察 > 正文

题破山寺后禅院简短赏析(题破山寺后院古诗赏析)

2023-08-17 10:06:13观察

简介题破山寺后禅院简短赏析?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

题破山寺后禅院简短赏析?

题破山寺后禅院
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
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
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

【赏析】

这是盛唐最为着名的一首题寺诗,前人评之“通体幽绝”,(清@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)“兴象深微,笔笔超妙,此为神来之候”。

(《唐宋诗举要》)

首联用工整的对仗,省净的笔法,破题而入,又借“清”、“古”、“高”三词,无意间透露诗人对清静高洁的古寺高林的倾慕;颔联为传世绝唱,由竹径见幽处,由幽处见花木,见禅房,层层深入,这一踏径穿花至禅房的过程,与其中所引发出的“曲径通幽”的意趣,成为后世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。

由“曲”、“幽”、“深”而至别有洞天,这一洞天便是“悦”与“空”的禅境,便是令人惊叹、陶醉、流连忘返的“常乐我净”的宗教境界。

进入这一境界之后,仿佛万物之音都归于消匿,回到了原初的大荒,来于静还归于静,唯有那悠扬宏亮的钟磬之音,把整个世界都包容成一体,将人带入忘尘绝俗、纯净怡悦的永恒禅境。

唐代还有不少优美的题寺诗。

如韦应物的《神静师院》:

“青苔幽巷遍,新林露气微。

经声在深竹,高斋独掩扉。

息树爱岚岭,听禽悦朝晖。

方耽静中趣,自与尘事违。

”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的崔峒《题崇福寺禅院》:

“僧家竟何事,扫地与焚香。

清磬度山翠,闲云来竹房。

身心尘外远,岁月坐中长。

向晚禅堂掩,无人空夕阳。

”前诗意在“方耽静中趣,自与尘事违”;后诗妙在“无人空夕阳”,世界静寂得连夕阳斜晖都“空”无了,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禅悦境界。

★常建(生卒年不详)

长安人。

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。

大历年间曾任盱眙(今江苏省盱眙县)尉。

一生仕途颇不如意,遂放浪琴酒,游名山胜景以自娱,后隐居鄂州武昌(今湖北武汉市)。

常建的诗多以山林逸趣、寺院为题材,也有部分边塞诗。

盛唐人对他的诗评价很高。

其诗佳句常得,律韵独到,境幽言净,不拘一格。

--赏析文章来源:

显密文库禅诗三百首编辑整理:

禅游天下知了人生--蝉友圈商城隆康

题破山寺后院古诗赏析?

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,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。

诗人在清晨登破山,入兴福寺,旭日初升,光照山上树林。

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“丛林”,所以“高林”兼有称颂禅院之意,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。

然后,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,走到幽深的后院,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。

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,使诗人惊叹,陶醉,忘情地欣赏起来。

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,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;走到清清的水潭旁,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,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。
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。

有何作用?

尾联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,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.

题破山寺后禅院

常建
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.

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.
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.

万籁此皆寂,惟闻钟磬音.

【诗文解释】

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,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.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,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.山光明净,鸟儿欢悦地歌唱,深潭倒影,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.万物一片沉寂,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.

【词语解释】

禅房:

僧侣的住房.

万籁:

各种声响.

【诗文赏析】

晨游山寺,看到幽静的竹林、清澈的水潭,青山焕发、鸟儿欢唱,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.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,心中豁然开朗.全诗虽咏禅房寺院,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.

语言古朴,意象深微;构思工于造意,妙在言外,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.

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?

1、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描写了诗人晨游山寺,看到幽静的竹林、清澈的水潭,青山焕发、鸟儿欢唱,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的景象。

2、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
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
万籁此都寂,但馀钟磬音。

3、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,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。

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,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。

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,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。

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,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。

4、简析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,曾入选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
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,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、幽深寂静的境界,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。

全诗笔调古朴,层次分明,兴象深微,意境浑融,简洁明净,感染力强,艺术上相当完整,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