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观察 > 正文

身在曹营心在汉全诗(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文)

2023-08-22 00:36:59观察

简介身在曹营心在汉全诗?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典故,不是原话,没有全诗。三国演义中没有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这句话,此语是说关羽与刘备失散后

身在曹营心在汉全诗?

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典故,不是原话,没有全诗。

三国演义中没有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这句话,此语是说关羽与刘备失散后,不得已降了曹操。

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,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封侯赐爵。

但关羽不为所动,最后挂印封金,不辞而别,过五关斩六将,与刘备、张飞相聚。

因而后人称关羽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。

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,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。

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,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,心却向往另一方。

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文?

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,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。

出处:

刘波泳《秦川儿女》第一部第二章:

“身在曹营心在汉,他就是上马金,下马银,也别想把我买动。

典故:

东汉末年,刘备被曹操打败。

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。

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,送他宅院、美女、战袍及宝马,关羽还是无动于衷,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。

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,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。

《三国演义》第二五回至十二七回【释义】汉:

汉朝。

原指关羽身在曹营,心想刘备。

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,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

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前一句是什么?

这一句话是没有上一句的,是描写三国时期中的关羽的,意思是关羽虽然在曹操的营地,但心里想的还是刘备。

相关故事:

公元200年,曹操征刘备,刘备战败。

关羽与刘备失散后,不得已降了曹操。

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,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封侯赐爵。

但关羽不为所动,最后挂印封金,不辞而别,过五关斩六将,与刘备、张飞相聚。

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。

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,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。

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,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,心却向往另一方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中说,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,在张辽极力劝说下,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:一、降汉不降曹;二、赡养刘备两个夫人;三、一旦知道刘备消息,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。

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。

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,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。

后来又斩颜良、诛文丑,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。

关羽忠于刘备,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,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《三国志》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,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,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。

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《三国演义》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,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。

谁身在曹营心在汉?

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是足智多谋的徐庶,曹操为了留住徐庶,把他的母亲请到了曹营,徐庶是个大孝子,为了母亲的安全,只好到曹营去了。

但他下定了决心,不为曹操出一计,不为曹操谋一事。

现在经常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自己身不由己,不得已而为之。

如野火春风斗古城中,关敬桃就说过,我身在曹营心在汉,

身在曹营心在汉上一句?

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是歇后语,没有前一句,这是说关羽虽然身在曹操的营地,但心里想的是刘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