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观察 > 正文

和氏璧故事(和氏璧为什么要叫做和氏璧呢)

2023-10-11 18:18:33观察

简介和氏璧故事?和氏璧,最早见于《韩非子》。《韩非子》载:楚国人卞和,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,把它奉献给了厉王。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

和氏璧故事?

和氏璧,最早见于《韩非子》。

《韩非子》载:

楚国人卞和,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,把它奉献给了厉王。

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,雕琢玉器的人说:

“这是石头。

”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,而砍去了他的左足。

等到厉王驾崩了,武王即位,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。

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,又说:

“这是石头。

”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,而砍去了他的右足。

武王驾崩了,文王即位,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,三天三夜,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。

文王听到后,派人问他原因,说:

“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,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?”卞和说:

“我不是为被刖伤心,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,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。

”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,果然得到宝玉,于是命名是“和氏璧”。

完璧归赵的故事:

赵国有一宝玉和氏璧,秦王听说后,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。

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,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,反之,一定完壁归赵。

蔺相如到了秦国后,将和氏璧献上,秦王大喜,却全无换城给赵之意。

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,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,拿回了宝玉。

他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。

秦昭王无奈,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。

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,再郑重其事地交换。

秦昭王只好答应。

随后蔺相如便派随从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。

到了举行交换仪式时,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诉了秦王,从而保全了和氏璧。

和氏璧为什么要叫做和氏璧呢?

原因:楚文王为奖励卞和的忠诚,美玉被命名为“和氏之璧”,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。

和氏璧历经三任王才终于得以正名的故事,后来的韩非子在推行自己的法家学说的时候曾经讲过,他比喻的是要推行一种制度即使再好,可能也会遭到君王的质疑和不良实力的打压,法家学说是血染的学说,指的也就是这个道理。

和氏璧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?

发生在楚国的荆山。

据说楚国人卞和在京山看见,一只凤凰落在一块大石上认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。

就向楚王献宝先后被砍掉了手和脚最后,又有一位楚王剥掉上面的石层,才发现了这块有名的无瑕美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