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生活 > 正文

年糕的历史是什么(年糕是谁发明)

2023-09-11 06:42:24生活

简介年糕的历史是什么?年糕,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,是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越南等东亚地区的传统食品之一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。

年糕的历史是什么?

年糕,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,是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越南等东亚地区的传统食品之一。

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。

据考证,年糕最早出现在唐朝。

唐朝时期,人们将糯米泡软后,捣成糯米浆,再将糯米浆倒入火锅中煮熟,待凉后切成小块,就成了类似于现在的年糕。

当时的年糕是一种比较粗糙的食品,口感比较硬,但非常耐嚼,因此成为了农民和士兵的主要食品之一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年糕逐渐演变为了一种更加精致的食品。

现代的年糕制作工艺非常复杂,需要将糯米浸泡、蒸煮、捣碎、压制等多道工序,才能制成口感柔软、味道香甜的年糕。

总之,年糕是一个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食品,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食用和文化传承意义。

年糕是谁发明?

是伍子胥发明的。

有传说年糕是伍子胥为了防御外敌入侵,未雨绸缪,在吴国都城的城墙下埋下的糯米做的墙砖,后来伍子胥被杀。

吴国被越国攻城,这些糯米砖救了全城的百姓,此后过年,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"城砖"来供奉五子胥,这也是年糕的来历。

潮汕年糕的来历?

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,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。

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“年”,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,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。

可到了严冬时节,兽类大都躲藏起来冬眠了。

“年”就下山伤害百姓,掠夺人充当食物,百姓不堪其苦。

后来有个叫“高氏族”的部落,想出了聪明的办法:

每到严冬,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,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,搓成条、切成块放在门外,人们则躲在家里。

“年”来到后找不到人吃,饥不择食,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,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。

人们看怪兽走了,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,庆幸躲过了“年”这一关,平平安安,又能为春耕做准备了。

这样年复一年,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。

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,目的为了喂“年”渡关,于是就把“年”与“高”联在一起,称为“年糕”(谐音)了

砸年糕来历?

打年糕,是吴越地区民间美食之一。

这一习俗,在浙江海宁由来已久,每到农历年底,农村几何家家户户都有打年糕、吃年糕的习惯,每家每户都会用几斗到几石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,并作为新年中走亲访友的传统礼物。

因海宁是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名城,民间文化积淀深厚,文官武将迭出,他们勤政爱民,忠心报国,屡受升迁,因“年糕”与“年高”同音,故而“年糕”便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“年年高升”的“好口彩”。

关于“年糕”一物的来历,在吴越地区的海宁,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。

相传春秋时,吴王阖闾从当时军事需要出发,命大夫伍子胥监管筑城,称之为“阖闾大城”。

城垣建成后,吴王非常高兴,召集满朝文官武将,设宴庆功。

席间群臣纵情酒乐,认为有了坚固的城垣,便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了。

见此情景,独有相国伍子胥闷闷不乐。

他叫来贴身随从,附耳嘱咐道:

“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。

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,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到制约。

如果敌人围而不攻,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?忘乎所以,必招祸乱。

倘若我遇不幸,吴国受困,粮草不济,你可去相门城下,掘地三尺,可以得到食粮。

”随从以为伍子胥喝多了,在说酒话,并未当真。

后来,吴王阖闾死后,其子夫差当政,听信伯噽馋言,赐伍子胥属镂剑自刎而死。

越王勾践闻知,认为吴国失去主将,便乘虚举兵讨伐吴国,以雪亡国之耻。

夫差屡战屡败,越军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,吴军被困守城中,炊断粮绝,街巷内妇孺忍饥挨饿,哭声惨不忍闻!这时那位随从军官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,便急忙召集乡邻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,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,果真发现城砖全是用糯米粉做的。

顿时人们激动万分,朝着城墙下跪,叩谢伍子胥。

靠这些糯粉城砖救了全城百姓。

当年,海宁地方原属吴境,后封於越国,故有“吴境越地”之称。

这里黎民百姓为了怀念伍子胥,从此,每逢过年,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“城砖”,供奉伍子胥。

久而久之,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迹,就在春节这一天,家家吃年糕,以此来纪念他。

以后,这种习俗流传下来,直至今天。

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,人们吃的是菜煮年糕,炒年糕或糖熯年糕……这是取其“年年高升”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