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生活 > 正文

李叔同生平及代表作品(李叔同别名有多少)

2023-09-24 04:00:11生活

简介李叔同生平及代表作品?李叔同1906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学习西洋音乐,1908年开始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给国人。由他填词的《送别》大约作于

李叔同生平及代表作品?

李叔同1906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学习西洋音乐,1908年开始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给国人。

由他填词的《送别》大约作于1908年。

旋律曲调取自约翰·p·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《梦见家和母亲》。

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,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《梦见家和母亲》的旋律,填写了一首名为《旅愁》的歌词。

李叔同所作的《送别》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《旅愁》

李叔同别名有多少?

李叔同(1880—1942)的别名有很多,又名李息霜、李岸、李良,谱名文涛,幼名成蹊,学名广侯,字息霜,别号漱筒。

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、美术教育家、书法家、戏剧活动家,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。

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,担任过教师、编辑之职,后剃度为僧,法名演音,号弘一,晚号晚晴老人,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。

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(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)音乐、图画教师。

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、图画教师,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。

李叔同送别原文及译文?

原文:
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

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
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

一瓢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

《送别》之所以会有如此淡雅唯美的意境,与其意象化的歌词风格密不可分。

长亭饮酒、古道相送、折柳赠别、夕阳挥手、芳草离情,都是多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。

但《送别》以短短的一首歌词,把这些意象集中起来,强烈震撼着我们的离别情绪。

如何评价李叔同的一生?

李叔同或可称才华横溢。

但其本质应该是一性格乖张,意识怪癖之人。

与顾城,海子属同一类人。

其在38岁年富绩盛之时,竞抛妻别子(其妻仅三四年后即撒手人寰,离幼而逝,可悲!),遁入空门,去伴青灯古佛。

纯属愚昧之举,其人性才情根本与佛缘不搭界。

我揣测,他的内心肯定是不安宁的,待几天新鲜劲后,即会心生悔意,但由于大言于前,士大夫式的面子上过不去,才不得以苟且前行。

但内心是挣扎的,痛苦的,此推测有其临终前“悲欣交集”四字为证。

所以,那个即使是过的每日暮鼓晨钟,吃斋念佛的清闲日子,也在花甲之年早夭了。

真的是可悲,可叹,可惜。

若他不出家,世间将会留下更多的如《送别》一样的脍炙人口的好作品,此哪一件不比抄读《金刚经》强十倍。

再有可救老妻孺子及诚子于绝望,孰知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。

”信佛之人,连这点道理也不懂,有何颜妄称高僧?最后,诌诗两句:

为君应有责任感,劝人莫学李叔同!

李叔同经典作品?

主要作品:

《夕歌》《春游》《三宝歌》《送别》《梦》《清凉》《花香》《世梦》《归燕》等。

李叔同(1880—1942),又名李息霜、李岸、李良,谱名文涛,幼名成蹊,学名广侯,字息霜,别号漱筒。

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、美术教育家、书法家、戏剧活动家,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。

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,担任过教师、编辑之职,

弘一法师名字来历?

弘一法师(1880-1942)又名李息霜、李岸、李良,祖籍浙江,客居天津。

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。

在音乐、书

法、绘画和戏剧方面,都颇有造诣。

从日本留学归国后,担任过教师、编辑之职,后剃度为僧,法号弘一。

谱名文涛,幼名成蹊,学名广侯,字息霜,别号漱筒;出家后法名演音,号弘一,晚号晚晴老人。